Free shipping on Klang Valley for orders over RM 100

感恩曾在茶坊的岁月 喜乐在心

求学期间,某天一个朋友拨电邀约到:“学校附近新开张了一间茶馆,我们明天一起去喝茶吧!” 那是二十多年前,许多中学生与大专生的对话,当时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与茶馆关系密切,他们应该想不到那些年的日子后来会成了大马茶文化历史记载的其中一部分。

国内首间茶馆于1987年诞生,是大马茶文化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在这之前,中国茶是日常饮品,平凡得就如人们活在空气中而不察觉空气的存在般,大家嘴里喝的是茶,却从来不注意 “茶” 的存在。

茶馆,其实更应称为茶坊,是台湾的产物,由返马的留台毕业生引进我国。茶坊跟巴金小说的《茶馆》不同,茶馆是一般点心、

客户对象方面,本就爱喝茶的成年/老年人

茶坊的兴起与没落
刚开始通常是文艺青年上来茶坊附庸风雅,后来因为茶坊的环境及气氛优美,又颇具新鲜感,吸引力许多中学及大专生放学后就到此讨论功课或聚会联谊。当时进入每间茶坊,坐的满满的客人,接近90%都是单身校服的中学生。

中学生是庞大的人口,导致很多人看好茶坊市场潜能,短短3年内国内茶坊就从1间增至超过100间,遍布全马各州。然而就在3年后,这市场的弱点就从开始的危机潜伏,变得明显浮上台面。

太多客户只上来喝泡沫红茶,反而茶艺、茶具及茶叶则严重滞销。同时中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强,而且上来的目的是做功课及聚会,每张桌子一天只轮换两三批客户,这盘生意注定要亏,因此短短几年内国内茶坊又陆续倒闭得几乎全军覆没了。

茶艺的顽强生命力
茶坊虽然没落消失了,但留下了永不减退的影响力。一方面他们当时启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喝茶兴趣。另一方面大马华人也从 “眼不见茶” 变得 “很重视茶”,开始懂得去发掘茶所蕴藏的无限价值及可能性,包括艺术、 文化、瘦身、保健,甚至理财投资。

那批经营茶坊失利的业者当中,有些人仍充满斗志热诚,他们思考并运用更佳的策略。大部分人把茶坊转型为茶叶门市,却在店内设置供业者与客户交流的茶艺的空间,跟传统的茶庄茶行不同,他们懂得替茶叶做品牌、增值。

传统的茶庄、茶行业者,也在茶坊的大起大落中,明白了本身商品的潜能。再加上市场突然的增加许多新竞争者,他们也跟着与时并进,除了卖茶叶,还得学习茶艺,行销、广告、互联网、室内设计等各种新概念。

未来发展潜能无限
几百年前,华人先辈从中国南来大马落地生根时,就已经把中国茶带进来了。然而到2009年11月,“马来西亚吉隆坡茶艺学会” 才举行10周年,这项历史性的突破,或许也应该感谢茶坊的曾经存在。

时代巨轮一直向前,中国茶的发展道路更四通八达。茶袋的流行,把中国茶带进办公室;过滤水壶的发明,让 小学生上课时有茶为伴,茶礼篮的盛行,促进年轻人与长辈共享茶水乐融融。

茶坊,或许会,或许再也不会出现在大马的土地上;但无论如何,中国茶的前景,肯定充满光明与生气勃勃。

share this recip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Still hungry? Here’s more

×